您现在的位置:苏州肛肠科医院 > 东吴资讯 > 学术交流 >

肛门痔病的治疗进展

时间:2014.11.06 点击数: 133 次

  俗话说“十人九痔”,痔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1977年由中国中医肛肠学会组织普查的结果显示国人患痔率为46.26%。随着人们对肛管直肠解剖认识的不断提高,对痔病发生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理念的深入人心,痔病的治疗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当今对痔病的治疗,总的趋向是采用中医与西医相结合,非手术**与手术**相结合,*无痛的综合治疗。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治疗的发展及痔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一、痔病的概念

  【中医认为】

  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把人体孔窍中有小肉突出的疾病都统称为痔,如《医学纲目》中有:“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峙,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不独于肛门边也。”二是所有肛肠疾病的总称。如《说文解字》中有:“痔,后病也。”三是现代意义上的痔。

  中医从人体的阴阳气血盛衰,脏腑经络的顺逆交错和内外病因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去探讨痔的病因,主要归结于体内调节机能失常,解剖生理上的缺陷,加上各式各样外在诱因如年龄、风俗、习惯、气候、怀孕、饮食、消化道患病情况等。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

  【西医认识】国外医学对痔的概念存在很多不同观点

  1749年Morgami提出痔是肛直肠区静脉扩张引起的团块。1963年Stelzner则提出痔是直肠海绵体组织勃起所致。1975年Thomson*提出肛垫的概念,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断完善,肛垫指的是“位于直肠末端的组织垫,为平滑肌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丛构成的复合体,其功能是协助肛门括约肌完善肛门的闭锁”;痔病是“由于支持组织松弛导致肛垫下移,因下移而出现充血、水肿、肥大和出血而形成”。

  以此为基础,1994年Londer等提出了肛垫下移学说,此学说受到许多国内外学者的支持,在我国肛肠外科学界亦逐渐得到承认。如我国2006年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中对内痔、外痔分别定义为“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淤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

  二、*医学的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英文医学文献中出现了minimally in**asi**e一词:1985年Payne和Wickham在内镜治疗泌尿道结石的报道中*使用minimally in**asi**e procedure一词,中文被译为“*”并被广泛采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门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医学,它包括*理念和**两部分内容

  *理念贯穿于整个疾病诊断、治疗的全过程;**实施过程中,以*理念为指导、“以病人为主体”,处处体现出“*人文思想” 。现阶段*医学逐渐运用于临床,**方法主要包括内镜外科*、腔镜外科*、介入超声*、介入放射*,及*化外科*等5种基本*。肛肠科中应用于临床的如结肠镜*,可用来辅助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疾病,属于**方法的一种

  三、痔病的*治疗方法

  1、注射**——注射**是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一种非手术**, 其优点是治疗内痔的效果可以和手术比较, 痛苦小, 治疗时间短,适宜于Ⅰ~Ⅱ期内痔,特别对于出血症状效果好。注射**依据注射药物对组织的作用,可分为硬化萎缩法、坏死枯脱法等。现采用较多的是5%石炭酸植物油注射**,此方法术后反应小,局部产生疤痕较少;且石炭酸本身有杀菌作用,有益于肛门被污染部位。

  2、物理治疗——近年来国内外物理**治疗痔病逐渐增多,如冷冻、激光、红外线、铜离子电化学**等,操作方法简单,容易掌握,治疗时间短,不需住院,深受患者欢迎。

  临床对激光治疗痔病的报道较多,该**手术时间短,侵袭性小,术后反应轻;手术适应证较广,妊娠期、高龄患者或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不适合创伤性较大手术经激光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治**果,部分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亦可采用此术式。但激光治疗后水肿明显、脱落期有出血的可能, 部分患者不能一次手术成功等不足之处。Gill等报道激光治疗痔病后导致致死性出血的案例。